【研教卓越】轻工学院举办第179期“博学笃志”硕博论坛
日期:2025-11-17 | 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学校“先锋计划”,积极推动“研教卓越”行动计划见行见效,着力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近日,轻工学院在滨海校区中院3号楼101、102教室举办了第179期“博学笃志”硕博论坛。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蔡姝蕊、韩坤主讲造纸方向,2023级硕士研究生徐欣宇、王钰莹主讲包印方向,各年级研究生近100人参加活动。温洋兵副教授出席造纸方向点评。
蔡姝蕊系统介绍了球磨法制备阳离子化纳米纤维素(CNF)的工艺优化过程,通过KRK磨浆预处理与EPTAC醚化剂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纤维的反应活性与阳离子取代度。研究利用XRD、FTIR、XPS、SEM等多种表征手段,深入揭示了高取代度样品中纤维素晶体从I型向II型的转变、季铵盐基团的成功接枝,以及纤维表面从光滑到粗糙、结构从完整到高度膨胀解体的微观演变。研究进一步创新性地采用ZnCl₂/DMSO溶液体系对芳纶纤维进行表面活化,使其粗糙化、原纤化,极大增加了比表面积和机械嵌合点;并将活化芳纶纤维与带正电的阳离子纳米纤维素复合,利用两者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与机械缠结效应,制备出性能优异的芳纶纸。结果表明,该复合芳纶纸的抗张指数与撕裂指数均获得显著提升,为解决高性能芳纶纸在航空航天、电气绝缘等领域应用的强度与耐久性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设计思路与可行的工艺路径。

韩坤创新性地开发了以壳聚糖(CS)与纳米纤维素(CNF)为复合壁材、檀香精油(SEO)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成功制备檀香精油微胶囊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详细探讨了壁材比例、芯壁比、体系pH值等多个关键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热稳定性的调控规律,成功确定了最优制备工艺:CS:CNF=8:1,芯壁比=4:1,pH=4.5。在此条件下,微胶囊的包埋率高达94%,平均粒径为4.4 µm,Zeta电位为+7.0 mV,证实了带正电的壳聚糖成功构成微胶囊外层。通过FTIR、SEM、TG和释放动力学分析,研究证实微胶囊呈规则球形,热稳定性显著优于纯精油与单一壁材,其在水相中的释放过程更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²=0.9926),在14天内累计释放量仅为46.1%,表现出优良的缓释性能与长效留香潜力。该研究为有效解决檀香精油易挥发、不稳定的技术难题提供了创新性方案,在高端缓释香氛、功能性包装、智能纺织品及生物医药载体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徐欣宇聚焦聚乙烯醇(PVA)高阻隔薄膜的制备与性能优化,通过构建PVA/BA/NS与PVA/MPN/ZnO两种复合膜体系,系统探究其在结构、热稳定性、光学与机械性能等方面的表现。结果显示,复合膜不仅热稳定性显著提升,还具备优异的紫外线阻隔能力。其中,PVA/MPN/ZnO膜的拉伸强度高达88MPa,氧气透过率(OTR)低至2.5 cm³/(m²·day),水蒸气透过率(WVTR)降至403 g/(m²·day),阻隔性能大幅增强。同时该材料还展现出良好的抗氧化与光热性能,可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升温至74℃,具备光热杀菌潜力,为开发智能保鲜包装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将聚焦于光热调控机制研究及水果保鲜包装的实际应用,推动环保型高功能包装材料的创新发展。

王钰莹聚焦聚乳酸(PLLA)微载体与水凝胶复合支架的构建及其在细胞三维扩增中的应用,系统开展材料制备、性能表征与生物评价。通过优化制备工艺,研发出具有理想粒径和孔隙率的聚乳酸微载体。这些微载体经过水解改性后,亲水性显著提升,接触角从66.45°降至41.50°,更利于细胞“安家落户”。实验证明,该微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间充质干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都能在其表面良好黏附和增殖。搭配的多肽水凝胶更如同“智能物业”,不仅能支持细胞球长期培养,还能显著促进细胞迁移,划痕闭合率提升至84.84%。研究团队还建立了完善的清洗回收流程,实现微载体的重复使用,为大规模细胞培养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项研究在骨组织修复、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构建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再生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平台。


汇报结束后,大家围绕主讲人的分享内容进行讨论和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温洋兵副教授针对主讲同学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并对接下来的课题研究给予了宝贵指导。
“博学笃志”硕博论坛活动作为轻工学院研究生学术交流品牌活动,为学院广大研究生提供了拓宽眼界、交流思想的平台。未来,轻工学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积极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引领同学们将学术研究扎根产业,把创新成果写在生产第一线,以先锋姿态、先锋作为,努力创造先锋业绩,为轻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建设多科性特色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