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行·豫教情长|韩尚润:我憔悴,你替我明媚
日期:2025-08-06 | 阅读次数:
【导语】7月13日,来自天津科技大学的17名师生跨越650公里山河,怀揣教育热忱顺利抵达河南省商丘市开启为期两周的支教实践。“筑梦轻春课堂”支教团队由天津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成员涵盖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法学院等5个学院,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宋集镇大赵楼小学留下了他们的支教故事。
为引领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大熔炉,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特推出“尚行·豫教情长”专栏,通过推出支教团队同学的心得体会,激励广大轻工学子见贤思齐、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争做先锋青年。
第二期推出的是“筑梦轻春课堂”支教团队队员、文法学院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韩尚润同学,敬请大家关注!
韩尚润:我憔悴,你替我明媚
他们说,贫瘠之地开不出鲜花。
我来了,背着包,踩上“商丘”这片厚重的土地。风是干的,卷着细碎的尘土,打在脸上有点糙。田是黄的,沟壑纵横,像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沉默地晒着太阳。绿?零星几点,是些我叫不上名字的、灰扑扑的矮草,紧紧扒着地皮。只有博物馆里陈列着甲骨遗迹,石具金器,诉说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诉说着三商之地当年的绝代风华。
“贫瘠”,是眼睛第一眼看到的全部。
但很快,这“贫瘠”就被另一种东西撞开了。
清晨,脚步声就响起来了。鞋踩在硬土路上那种闷响,噗嗒噗嗒。尘土跟着扬起来一小溜。孩子们来了。脸蛋是皴红的,衣服是旧的,但眼睛是亮的,像刚擦过的玻璃,映着灰黄的天空也显得干净。他们跑,尘土就活泛起来,清晨的寂静被踏碎。
教室里,书声起来了,响亮,有点干涩,带着土腔调,却异常执着。那声音撞在土墙上,又弹回来,在空旷的麦田里打着转。它不像犁铧,没那么诗意。它更像是一群小兽,在用声音啃咬着这片土地的沉默。
一次在乡间路上闲逛,路长,土路坑洼。我走着走着,忽地看到路边有朵小花。手在路边的土坷垃里扒拉,挖出一小把连根的草,中间缀着几朵同样不起眼的小花。拿起来,双手捧着,心理默默念着,“河南40度的高温,死不了”。花在沾满泥的手心里,确实蔫蔫的,但根茎却顽强地蜷曲着。
我轻轻塞回去。花很小,很轻,也很重。
贫瘠?我看着脚下。黄土厚实,坚硬,像沉默的脊梁。它托着稀疏的草木,托着稀疏的村落,托着这群跑起来带风的孩子。草能从石缝里钻出来,这点小花能在高温干旱里活下来,孩子们能在土路上跑出笑声,书声能在这空旷里响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悍的活法。
不是贫瘠之地开不出花。是我,这外来的人,眼睛太浅,只看到表面的荒凉,没看到深埋在地下的那股劲儿,没看到贴着地皮生长的、那种近乎蛮横的生命力。孩子们的眼睛,就是这片土地最深处的泉眼,浑浊也许,但汩汩不止,生生不息。从土里抠出来的花,就是土地憋着一口气,硬生生顶出来的证明,一种沉默的、不屈服的存在。
支教的行囊已在墙角待命,可每次低头系鞋带时,总忍不住望向操场边那丛长在坷垃里的小花。此刻再看它们,忽然懂得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施与。这花大概不懂什么叫“支教结束,就像孩子们不懂我为何总在告别时红着眼。它们只是自顾自地往下扎根,往上生长,用枯瘦的茎秆托着细碎的花,在风里摇出细碎的响。而我带着满囊的震撼离开,终于懂得:我们来这里,原是为了给他们带来春天,最后却发现,是他们让我看见,有一种春天从不需要绚烂,只凭一点绿、一抹黄,就能把荒芜活成倔强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