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本文采访于2014年】
张旖倩,女,26岁,天津科技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2011级硕博连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纸机湿部化学原理和造纸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师从王立军教授。
入学以来,她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ISTP收录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其它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3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2项,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她获得2013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0-2011学年天津科技大学优秀团员,多次获得校级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在研期间,主要参与的学术会议情况:
2010年:全国水溶性高分子开发与应用技术研讨会;
2011年:第16届木材、纤维及制浆化学国际会议;
2012年:第4届制浆造纸与生物技术国际会议;第22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与造纸新技术应用研讨会;
2013年:造纸行业技术专题交流与产品推介会;韩国制纸工学会秋季学术年会;
2014年:第24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与造纸新技术应用研讨会。
采访题记:
因为课题开展需要,她,博士期间外派杭州开展课题实验,所以本次采访通过网络进行。虽然没能面对面交流,但学姐亲切友善的回答、乐观向上的态度却时刻鼓舞和感动着我。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学姐你好,很荣幸能有机会采访你,倾听你的成长、成才故事。
张旖倩:你好。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和你交流读研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记者:虽然在学校的时间不长,你对科大的感觉如何?
张旖倩:我从硕士研究生阶段进入科大学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学风让我很快有了更深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由于我本科专业并不是制浆造纸专业,在研一入学之初专业知识的学习遇到了困难和压力。但我的导师和专业老师针对我专业知识薄弱的情况,给予我莫大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满足了我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这就使得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积累和加强,课题研究得到了顺利开展,极大增强了我对科研的信心。在我进行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自己对科研的兴趣越来越浓,所以科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加强,更有心理上的慰藉。我一直在告诉自己,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时刻秉承‘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训精神’,争取为科大增光添彩。
记者:请问学姐是什么时候去杭州的?是否适应那边的生活?
张旖倩:我博一的时候到浙江科技学院继续开展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到现在已经两年了。我非常感谢导师和浙科院造纸系老师们给予的支持和课题组已被外派到浙科院同学的帮助,还有家人给予我的关心,因此熟悉新的环境比较顺利。
记者:你认为外派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同样将被外派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张旖倩:或许很多研究生都有短期被外派到其他单位做实验的经历,尤其是本单位条件有限时,借助外单位的仪器设备和其他科研资源对课题的进行是有很大帮助的。而我的外派时间比较长,主要研究工作在浙江科技学院展开,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大集体,少了同学间的互相激励和帮助,但另一方面使我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开展课题的同时,还承担了较多的助研和助教工作,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
我建议外派的同学首先要尽早熟悉自己的课题,充分了解自己到外单位开展工作具体需要的资源,尽快了解身边已有的科研资源,缺乏的资源要尽早和导师和周围老师商量解决,尽量避免外派原因就采取“等”和“靠”的消极方式。在新环境中面对挑战要对自己有信心,勇于接受挑战,努力提升自己。
记者:听你的师弟师妹说,你对实验的态度非常严谨。除了严谨认真,你认为做科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方面呢?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实验不久的小研们有什么建议呢?
张旖倩:我认为严谨应该是做科研最基本的态度,是科研工作者的一份责任。这要得益于我的导师王立军教授的言传身教,严谨治学是他在课题组一直倡导的精神。王老师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踏实勤恳、专注投入的工作态度,一直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仿佛科研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照耀着我前行。也正是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并深切体会到除了基本的科研态度和勤奋努力之外,重视理论基础的积累和正确科研习惯的培养也同样重要。
我想大多选择读研的同学都有同样的心理,那就是“我不怕辛苦,我只怕白辛苦”,但往往因为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实验方法,而陷入白辛苦的困境:面对一个实验难题,虽然做了大量实验,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觉得科研应该有踏实的态度,也应该有巧干的方法。
研一的师弟师妹们大多刚接触实验不久,比较大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和文献积累不足,但科研热情很高,这个时候很容易花大量精力去做实验,却忽略前期实验设计和后期数据整理的重要性。相反,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或许就能解决一直困扰你的问题,或简化不必要的实验操作;而更清晰的数据整理和有条理的分析,能帮助你从数据中发现思路和线索。要做到这些,就要依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文献积累。
记者:学姐的建议对目前的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那么面对困难,你又是如何解决的?
张旖倩:科研的道路上,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也曾经陷入白辛苦的困境,方法不得当导致事倍功半,这是很令人沮丧的状态。科研是一项有趣的工作,看到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但遇到白辛苦的状态,也是对自己心理很大的考验和历练。我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调整心态,沮丧是自然的,但要尽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不能闭门造车,陷入盲目实验的死循环。然后要针对失败的实验分析原因,调整思路;针对具体问题看文献、查资料,在此基础上多和导师沟通,往往有助于整理思路,找到解决的办法。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我更深切认识到理论积累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在后来的实验中更讲究方法,也保证了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
记者:我们都知道你前一段时间得了国奖,关于阅读文献、撰写论文等方面有什么建议或好的方法推荐给大家吗?
张旖倩:文献阅读要坚持。一般我们在针对性的解决某个问题时,会在短时间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这个时候要做好整理工作;而平时往往就会忽略文献的积累,这一点我也做得不好。但是保持阅读文献的习惯很重要,即使每天的阅读量很小,但是长期的坚持带来的文献累积量也是很可观的。另外就是看专著,特别是国外的专著,这是导师推荐给我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既可以积累基础知识也能提高写作能力。
但我在论文发表这方面也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自己的心得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固然重要,文章的组织也很重要,一项好的工作要整理成文章并发表有很多技巧性的地方需要注意。首先,立论很重要,写之前要多思考,多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进展,看自己所做的工作在哪些方面有改进或者突破。另外,做的东西肯定比文章本身包含的内容多得多,文章只是精华部分,要注意归纳和提炼,文章不是把做的东西摆给读者看,要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构架。
记者:学姐的科研态度和方法,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张旖倩学姐同我们分享的经验和感悟,祝学姐在未来的人生路和科研路上一切顺利,越来越好!
张旖倩:谢谢!也祝你生活愉快,一切顺利!